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3年第12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糙米加工品质评价指标及检测技术进展
    褚洪强 张玉荣 周显青 伦利芳 马记红
    2013, 12(4). DOI: 10.7633/j.issn.1003-6202.2013.04.001
    [摘要](209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糙米加工品质指标是评价糙米综合品质的关键要素,糙米加工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商品价值。准确快速评价糙米加工品质对糙米的加工、储藏、流通和贸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糙米加工品质指标及其常规检测和新型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阐述了相关领域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为糙米品质及其评价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2  不同储藏方式对粳糙米加工及食用品质的影响
    古争艳 詹启明 张来林 李岩
    2013, 12(4). DOI: 10.7633/j.issn.1003-6202.2013.04.002
    [摘要](217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两种储藏方式对粳糙米的加工及食用品质指标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和温度升高,气调组和常规对照组的粳糙米其整精米率、感官评价综合评分值、黏性等会下降或减少,粳糙米的糊化特性(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硬度、弹性和色泽逐渐增大或增加,两种储藏方式的粳糙米品质指标在低温区变化相近,但在高温区气调组较常规组品质变化要缓慢些,如35℃储藏120 d后的糙米,常规组的硬度增加了976.88 g,弹性升高了0.08 mm,黏性降低了32.92 g?s,气调组的变化量依次为765.91 g、0.06 mm、31.33 g?s。因此,低温储藏应作为糙米储藏的最佳条件,在低温受限的地区可采用气调储藏,以缓解高温对糙米加工及食用品质的影响。
    3  谷糙分离技术研究与实践
    程国强 谢爱民 刘丹
    2013, 12(4). DOI: 10.7633/j.issn.1003-6202.2013.04.003
    [摘要](208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针对我国稻谷原粮品种严重混杂、粒度长短不齐、水分高等特点,经过对谷糙分离工艺的分析,研究出了一种由重力谷糙分离机和谷糙分离平转筛组合的谷糙分离工艺,经生产实践证明,该组合工艺对提高谷糙分离效果和砻谷机产量,降低胶耗作用显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4  吸风粉的基础特性研究
    田建珍 李佳佳 沈莎莎 郑学玲 刘翀
    2013, 12(4). DOI: 10.7633/j.issn.1003-6202.2013.04.004
    [摘要](219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分别从A、B、C、D 4条小麦制粉生产线中采集不同工序的吸风粉及加工的小麦,研究不同工序吸风粉及小麦粉的基础特性。结果表明:气力输送风网的吸风粉粒度相对较小,小颗粒淀粉所占比重较高,粗淀粉含量较低,灰分与蛋白质含量较高。吸风粉蛋白质含量与加工小麦的蛋白质呈正相关。小麦粉后处理风网吸风粉与气力输送风网吸风粉相比,其粒度与粗淀粉含量明显较高,蛋白质含量则相对较低,仅稍高于小麦粉的蛋白质含量。
    5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小麦蛋白质模型的建立
    张玉荣 付玲 周显青 褚洪强 王学锋
    2013, 12(4). DOI: 10.7633/j.issn.1003-6202.2013.04.005
    [摘要](233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了实现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快速、准确测定,用近红外分析仪对158份小麦进行光谱扫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剔除异常光谱,对剔除异常值后的图谱进行标准正常化及去散射处理,并分别进行一阶和二阶导数处理。并在光谱预处理基础上,建立了预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BP神经网络和偏最小二乘法校正模型。结果表明:经过标准正常化及去散射处理和二阶导数预处理的图谱,运用BP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预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效果最优,预测的R 2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83和0.067,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国标测定值与最优条件下的预测值之间的 t 检验结果为 P =0.82>0.05,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将其与近红外仪器自带模型相比,预测效果显著提高。采用非线性BP神经网络法建立的定标模型可提高预测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准确性。
    6  变温储藏对粮食霉菌活动的影响
    蔡静平 许化琰 黄淑霞
    2013, 12(4). DOI: 10.7633/j.issn.1003-6202.2013.04.006
    [摘要](231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小麦为材料,研究了在降温和升温模式下储粮霉菌活动的特点,结果表明,粮温每2 d变化1℃,范围从35~15℃,储藏14%水分小麦,发现霉菌显著生长现象(P<0.05)的时间,降温模式为14 d,升温模式为42 d,霉菌的活动特性与在恒温条件下有明显的差异。降低储藏起始点温度,维持储粮水分的稳定及通过调节变温的速度可以有效控制霉菌的生长。因此,粮食在变温状态下储藏,必须采取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手段,才能确保粮食储藏的安全性。
    7  5种小麦淀粉的结构与性质的研究
    周中凯 张岩 陈晓姗 郑排云 杨艳
    2013, 12(4). DOI: 10.7633/j.issn.1003-6202.2013.04.007
    [摘要](214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通过对5种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小麦淀粉进行蒸煮处理,分别观察其颗粒形态、测定各淀粉的持水力、吸光度、固形物等指标,表征出小麦淀粉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小麦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越高,抗蒸煮性越强,淀粉分子也越难溶出,并发现低分子量直链淀粉分子对小麦淀粉的性质影响最大,为进一步揭示小麦淀粉的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8  湿热处理对木薯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汪树生 杨秋实 苏玉春 陈光
    2013, 12(4). DOI: 10.7633/j.issn.1003-6202.2013.04.008
    [摘要](203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对木薯淀粉进行湿热处理,研究了不同初始含水量对木薯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湿热处理后的木薯淀粉颗粒表面出现凹坑,随着初始含水量增加,淀粉颗粒表面凹坑的数量增加,同时黏结现象变得严重;湿热处理木薯淀粉的糊化温度随着初始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经湿热处理后,木薯淀粉对酸和酶的敏感性增加,更容易被酸和酶水解。
    9  糖基化改性对谷朊粉功能性质的影响
    任仙娥 杨锋 曹燕 何晶 陈敏
    2013, 12(4). DOI: 10.7633/j.issn.1003-6202.2013.04.009
    [摘要](208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葡萄糖、乳糖和葡聚糖对谷朊粉进行糖基化改性,研究糖基化改性对谷朊粉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谷朊粉与葡萄糖和乳糖的反应速度比葡聚糖高,体系的褐变程度和接枝度也比葡聚糖大;三种糖与谷朊粉反应后均能改善谷朊粉的溶解性,且最大溶解度相当,约为反应前的3倍;糖基化反应也能增强谷朊粉的乳化性,其中谷朊粉与葡聚糖反应产物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明显高于谷朊粉与葡萄糖和乳糖的反应产物;此外,糖基化使谷朊粉的表面疏水性增加,并且谷朊粉与葡萄糖和乳糖的反应产物的表面疏水性增加程度高于谷朊粉与葡聚糖的反应产物。
    10  中试生产稳定化全脂米糠粉中淀粉糊化度的研究
    李红玲 田娟娟 刘冰 王哲
    2013, 12(4). DOI: 10.7633/j.issn.1003-6202.2013.04.010
    [摘要](208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对中试小规模生产稳定化全脂米糠粉中淀粉的糊化程度进行研究,考察了调质工段中调质机转速和物料水分、挤压工段中螺杆转速和机筒温度、微波烘干工段中功率、粉碎工段中颗粒细度对淀粉糊化度的影响。通过单因素与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调质机转速14 r/min,物料水分22%;挤压螺杆转速210 r/min,机筒温度138℃;微波烘干功率15~30 kW;粉碎粒度100~180目。在最优条件下,稳定化全脂米糠粉中淀粉的糊化度达99%以上。
    11  小麦麸皮低聚木糖提取液絮凝工艺技术研究
    杨健 王立东 张丽萍
    2013, 12(4). DOI: 10.7633/j.issn.1003-6202.2013.04.011
    [摘要](202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对小麦麸皮低聚木糖提取液絮凝工艺的研究表明,提取液絮凝除杂的最优无机絮凝剂为聚合AlCl3,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旋转组合优化实验设计,确定低聚木糖提取液絮凝的最佳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聚合AlCl3添加量为0.54%,絮凝温度为61℃,絮凝时间为65 min,絮凝液的pH值为7条件下,低聚木糖提取液的絮凝效果最好,低聚木糖的收率为88.72%。
    12  筛选降解豆粕的菌株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谢玉锋 葛英亮
    2013, 12(4). DOI: 10.7633/j.issn.1003-6202.2013.04.012
    [摘要](232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筛选了降解豆粕的优良菌株黑曲霉X03。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其固态发酵的最佳水解条件。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31℃、粉碎后豆粕粒径为1.0 mm、小麦粉添加量10%、接种量为4%、自然pH条件下发酵48 h,发酵豆粕大豆肽转化率可达63.5%。
    13  混菌固态发酵豆粕制备多肽饲料培养基的优化
    王哲奇 安晓萍 王伟伟 齐景伟
    2013, 12(4). DOI: 10.7633/j.issn.1003-6202.2013.04.013
    [摘要](248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枯草芽孢杆菌CGMCC1.0892和米曲霉CGMCC2.0951混合固态发酵豆粕,研究发酵产物中多肽的含量。运用Minitab 16软件,建立了大豆多肽含量与麸皮添加量、腐植酸钠添加量、磷酸氢二钾添加量三个影响因子的回归方程,并得到以大豆多肽含量为响应值的响应面图和等高线图。确定了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混合发酵豆粕制备多肽饲料的培养基成分为:腐植酸钠添加量1.75%,麸皮添加量5.83%,磷酸氢二钾添加量0.74%,在此条件下大豆多肽的理论含量可达12.65%。
    14  谷朊粉酶解制备多肽饲料添加剂的研究
    谷中华 钱海峰 陈思思 齐希光 王立 张晖
    2013, 12(4). DOI: 10.7633/j.issn.1003-6202.2013.04.014
    [摘要](257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谷朊粉为原料,利用中性蛋白酶酶解谷朊粉生产分子量分布合适的多肽动物饲料添加剂。以酶解反应溶液中的蛋白质水解度为指标确定谷朊粉的添加量和酶解时间;结合蛋白质溶解率、多肽含量及多肽分子量分布,确定中性蛋白酶的添加量,再结合蛋白的体外消化情况探讨最佳的酶解工艺。结果表明:当酶解时间4 h、酶解温度45~50℃、谷朊粉质量分数10%和酶的添加量9 000 U/g时,蛋白质水解度为15.8%、蛋白质溶解率为72.02%、多肽质量浓度为14.45 mg/ml,多肽分子量分布在3 000~180 u的占57.6%,蛋白质体外消化率达到86.31%。
    15  乳化剂对育肥猪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李林枫 赵颖 周岩民
    2013, 12(4). DOI: 10.7633/j.issn.1003-6202.2013.04.015
    [摘要](246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探讨乳化剂对育肥猪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200 mg/kg乳化剂,对肌肉颜色、pH值、失水率和熟肉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试验组滴水损失降低显著(P<0.05),肌内脂肪提高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加(P>0.05),丙二醛含量下降(P<0.05)。
    16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麦中玉米赤霉烯酮
    王伟 刘安法 李明奇 邬冰 王彦斐
    2013, 12(4). DOI: 10.7633/j.issn.1003-6202.2013.04.016
    [摘要](209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用50 ml乙腈-水(体积比90∶10)萃取小麦试样,提取液稀释过滤后经含有玉米赤霉烯酮特异性抗体的Zearala Test免疫亲和柱层析净化,甲醇1.5 ml洗脱,洗脱液用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分离,流动相为乙腈- 水(体积比60∶40)混合溶液,流速为1.0 ml/min,采用荧光检测小麦中玉米赤霉烯酮。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质量浓度在10.0~500.0 μg/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N)为5.0 μg/L。应用此方法分析小麦加标样品,试样的平均回收率为83.7%~86.5%,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0%,符合小麦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要求。
    17  豆粕发酵蛋白中抗原蛋白和不良寡糖的检测
    李旺军 方华 季春源
    2013, 12(4). DOI: 10.7633/j.issn.1003-6202.2013.04.017
    [摘要](283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介绍了豆粕和发酵豆粕产品中抗原蛋白和不良寡糖的检测方法,并将从市场上收集到的不同生产厂家发酵豆粕产品,分别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薄板层析法检测其中抗原蛋白和不良寡糖的降解情况,同时做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厂家生产的发酵豆粕产品有很大的差异,抗原蛋白和不良寡糖的降解情况参差不齐:部分产品中的抗原蛋白和不良寡糖与豆粕相当,完全没有降解;抗原蛋白和不良寡糖均完全降解的产品并不多


    年第12卷第4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